广州天河租车 滴滴、快的杀向租车服务
发表时间:2016/6/22 17:16:37 阅读次数:
不知不觉已进入了深秋,这个时候是自驾出游的好时机,外出游玩虽好,但是安全问题是不可以忽视的。说到自驾出行,许多车主都不可避免会遇到走夜路或者山路的情况。那么在走夜路和山路是应该注意些什么呢,如何做到高高兴兴出门去,平平安安回家来,今天我们就和大家聊一聊走夜路和山路时的注意事项,希望能给大家的出行带来一些帮助。
1、道路情况巧判断
其实在山路行驶的过程中,我们可以通过车灯投射在地面上的距离和远近来判断当前的路况。当本车灯光投射距离由远变近时,表示汽车驶近或驶入上坡道;当车灯光投射距离由近变远时,表示已在下坡道或由陡进入缓坡;当车灯光离开路面时,表示前面出现急弯或车辆已驶至坡顶;当车灯光由路中移向路侧时,表示前方出现一般性弯道;当车灯光从道路的一侧移到另一侧时,表示前方为连续转弯道;当对向车射出光线较短时,表明来车将接近坡道;当对向车射出的光线与路基脱离时,表示来车已接近坡顶;当前车尾灯灯光或亮或暗时,表明前车在远处;当前车尾灯灯光较为明亮时,表明前车在近处;当前车尾灯左右间距较大时,表明前车为大型车;当前车尾灯左右间距较小时,表明前车为小型车。知道了这些,晚上在复杂的山路都可以应对自如了。
2、夜间行车注意车距和行人
近两天雾霾天气严重,夜间行车安全第一,即使夜间车辆减少,也要保持中速行驶。同时,注意增加与前车的距离,以便准备随时刹车,防止前后车相碰发生事故。
在城市里行车时,也要注意横穿马路的行人,有些行人会从车队的车缝中跑出来过马路,如果是在白天,发现他们并不难,但要是在有雾的夜间,想要看清楚车缝中的行人是十分困难的。如果雾气非常大,车主可以将双闪灯打开,开启雾灯和双闪灯的主要作用,这是为了让其他车辆司机和行人能更好地观察到你,避免追尾和刮擦事故的发生。
3、夜间行车不要长时间用远光灯
有的司机会以为开启远光灯效果会更好,其实不然,远光灯开启后会让视线变得更加不好,而且害人害己,因此建议司机可将远光灯当作信号灯使用,以确保会车时让对方更容易发现你,但远光灯闪动的时间应当极短,以免影响对方视线酿成事故。
如遇会车,不要一会儿踩制动踏板,一会儿向右打转,要切实注意行人和自行车。因为在遇到对向车时,由于害怕心理会使驾驶员一边转向一边踩制动踏板,从而与右边的行人或自行车相碰,因而发生交通事故。
夜间应尽量避免夜间超车,不要疲劳驾驶,不要酒后驾驶,更不要开斗气车、激情车。由于不能见到道路两旁的景观,道路上对驾驶员兴奋性刺激物少,因此夜间行车容易产生驾驶疲劳,如稍有感觉就应振作精神或停车休息片刻。
4、巧用灯光
有的时候,注意其他车辆的灯光照射情况也可以起到很巧妙的作用。例如,夜间行车常遇到交叉路口,可根据侧向路来车灯光的照射,预测对方车行驶情况。如路口有对方车远光灯照射的散射光,可判断车距交叉路口尚远;如大灯光有光束或在路口拐角处树梢上有明亮的光线,做好让行的措施。所以,夜间行车注意观察,还是有很多可供参照的“路标”的。
同时根据远方车灯光照射的光线还可帮助我们判断前方路况。在天气好的情况下,如对方是远光灯直射光线,且距离既远又清楚,可判断前方道路平坦; 如远光灯光线突然消失不再出现,可判断前方有路口或弯道;如远光灯光线左右大幅度摆动,可判断前方是弯曲道路;如远光灯光线上下浮动可判断前方是坡路。
当然,也有的时候外部灯光对驾驶员有干扰,因此,我们还应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。当后车长时间开远光灯时,为避免光线的刺激,可变换后视镜的角度,即可减小炫目感。在会车时驾驶员由于受对面车灯光照射,视觉会瞬时下降,可见度低,这时驾驶员的眼睛可避开照射灯光轴方向、用遮光板遮挡或戴防眩镜,会有一定防眩效果。
滴滴、快的杀向租车服务
从去年风靡一时的滴滴打车、快的打车开始,互联网对汽车服务市场的改造一直没有停止过。
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,目前,互联网切入汽车服务领域的模式一般可以简单分为四类,第一类是提供打车服务,比如滴滴打车,快的打车等,第二类是提供专车服务,比如易到用车,AA租车等;第三类就是把私人闲置汽车共享出的P2P租车模式;第四类则是二手车电商交易网站。除此之外,还有针对垂直领域的汽车服务,比如上门洗车、换轮胎、违章查询等,整个市场呈现出井喷态势。
“两年时间花掉15亿元,可以说我们是最烧钱的互联网初创公司。“滴滴打车CEO程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,毫不讳言地指出这一行业巨大的资本投入。
快的打车的相关负责人则告诉记者,快的在最高峰阶段对乘客端补贴达到每天4单,每单13元,司机端最高每天20单补贴,每单15元。换句话说,在最高峰时候,用户几乎只需要花几块钱就能满足日常出行需求,以至于催生了很多伪需求:为了不“浪费“补贴次数,很多人选择打车上下班。
尽管滴滴和快的在价格战上并未分出胜负,但间接抬高了整个行业的竞争门槛,一些没有拿到巨额融资,打不起价格战的公司逐渐退出了市场,到2014年,整个互联网打车应用市场只剩下滴滴和快的两家独大。
不过,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在今年8月份正式结束价格战后,双方的订单量和用户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。
对此,一位快的高管告诉记者,补贴只是前期发展市场的策略而已,目的是为了让用户尽快熟悉互联网打车模式,减少用户学习成本,“补贴并不是长久之计,最终还是要落到产品和服务上。“
上述快的高管还透露,目前,快的打车的月度营收已经接近千万。不过其强调,盈利并不是现阶段主要目的,如何更好地做产品,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,增加用户黏性,满足更多用户的出行需求才是重点。
此外,快的和滴滴还把目光投向商务租车市场,在快的打车正式推出一号专车服务后,滴滴打车紧随其后,推出“滴滴专车“。
记者发现,专车服务和出租车不同,专车大多是高档车型,司机部分为消费者所租车的车主,部分为租赁公司的司机,为了规避营运的风险,司机均挂靠在第三方租赁公司旗下。
对于为何推出专车业务,快的上述负责人称,快的的定位并不是一款简单的打车软件,快的打车的目标是做一个移动智慧城市出行平台,因此不管是一号专车还是快的打车,根本目的都是在解决城市用户的出行问题。
对于如此跨界的做法,资深互联网分析师徐伟表示,做一些服务的延伸,同时也会通过大数据来匹配供需数据,庞大的用户基础加上高度整合线上线下资源的能力,未来将在O2O领域有巨大的想象空间。